自古以来,中国一直都很重视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等等,即使是战乱之时,教育一直未曾停下。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
1938年,日寇入侵,国人没难,广州失守,武汉沦陷。时局艰难之际,武昌华中大学在校长韦卓民博士率领之下,举校西迁,几经辗转,倍受困顿,于1939年3月16日落户于大理喜洲。
滇西办学,华中大学饱经风霜,卧薪尝胆,坚持教学,服务民众,千辛万苦,8年努力,终于迎来抗战胜利,学校于1946年4月17日惜别喜洲,返回武昌。
华中大学在滇西办学期间,得到大理喜洲父老乡亲的鼎力相助。父老乡亲们为学校租借民居,疼让庙祠,使远道而来的师生得以安生,顺利办学,并以滇西文化、淳朴民风给师生以精神的滋养、人格的熏陶,学校师生刻苦教学,勤勉工作,积极科研,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又理论联系实际,竭诚为当地社会服务。
为真实还原、生动展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大学迁入大理喜洲办学这段珍贵而难忘的历史,丰富喜洲古镇的文化内涵,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大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喜洲镇人民政府在华中大学办学原址筹建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2017年11月7日,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共同为纪念馆揭牌,州市党委、州市人大常委、州市人民政府、州市政协、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先生及夫人黄怀玉女士、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等相关领导出席仪式,并对华中师范大学西迁纪念馆布展情况表示肯定。
▲大理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文广
大理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文广回顾了华中大学在喜洲办学的点滴,介绍了多年来华中师大与大理市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情况,称纪念馆作为展示华中大学历史记忆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串联着华师和大理人民的深厚情谊,为深入挖掘大理历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大理市将以纪念馆的揭牌为契机,提高大学生的教育精神素养,推动大理教育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理旅游度假区党委书记 李志东
大理旅游度假区党委书记李志东介绍纪念馆基本情况。他表示,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华中大学在喜洲办学8年,这是古镇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6月,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约200万元开始筹建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馆,并于2017年7月完工。纪念馆在大慈寺内修缮完成,通过陈列实物、还原生活场景和多媒体手段,分别展示了西迁过程、师生在喜洲的生活以及教学科研情况。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 章开沅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不仅亲临了揭牌仪式,还现场挥毫题写:“饮水思源,感恩喜洲”,并感叹到:“喜洲让我感到很亲切。多年来,两地一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华大人忘不了喜洲人民,华大人对喜洲人民的宽容和接纳是铭记于心的,现在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就是华中人与喜洲的纽带,是那段战火纷飞时期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好纪念馆这个平台,让后人更好的追溯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晓玫
黄晓玫在致辞中感谢大理人民在抗战时期为长途跋涉、躲避战火的华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地,并称华大师生在当地的教学和科研为当前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她认为,大学的发展和所在的城市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战时华大与大理就进行了校地合作,助力大理基础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的成立将作为联结华中师大与大理人民的情感新纽带,推动双方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现在的大慈寺,经过修缮后,把南诏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三教并存的包容之风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后人,“修旧如旧”是大慈寺的修缮准则。
想要了解南诏时期的宗教文化,您不妨到喜洲的大慈寺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喜洲,大理北边的一座小镇。这里有老舍笔下的建筑奇迹、有被誉为白族“披萨”的喜洲粑粑、有着茶马古道的商帮家族、有着最美的洱海公园——海舌……
1941年10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和著名古琴家査阜西先生一道从昆明转至喜洲,与老友游国恩、包鹭宾先生相见,并为华中大学和五台中学师生讲演。老舍先生与华大、与喜洲有很深渊源,华大迁到喜洲后,他应邀前来演讲三次,在他的《滇行短记》中写道: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街上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
在老街,在老屋,在田野,一辆观光游览车,我们陪您追忆那段峥嵘岁月,陪您踏遍喜洲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