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1号

五华楼

发布日期 2017-07-12

 大理有五座楼,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华楼。

 

据《嘉靖大理府志》记载,五华楼始建于唐大中十年,南诏劝丰佑所建,“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是南诏王宴请招待西南诸国君长的场所,也就是当时的国宾馆。

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流连于楼中多日不舍离去,此楼差一点就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至元三年,元世祖忽必烈虽已入主北京,心中还牵挂着这座远在西南的楼宇,赐重金修篆五华楼。

明初,这座历史上雄镇南疆的五华楼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五华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这里曾是南城门,后来城池向南拓展数百米,原南城门楼便成为城中鼓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理古城历史上五华楼的胜迹,便将此楼也称为“五华楼”。楼檐下悬有巨匾,写有“五华楼”三字。楼中置有巨钟、大鼓,登楼眺望,苍洱相倚,天地相连,“檐栏横导岫,合阁接风云”。明人称之为“襟山带海楼”,大理16景之一的“谯楼襟带”正是这一景观的写照。

 

现在的五华楼是1999年大理州政府拨款按明清时五华楼旧观修复的,其规模与历史上南诏大理国时的五华楼已经不能相提并论。

 

 

修复后的五华楼其建筑风格吸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以五华楼中心为主体,配以四角的重檐小方亭,同时在周围安排了四排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重檐铺面,四角处的空间留出了四个小“天井”,形成了一个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浓郁白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主体建筑的设计吸取了巍山的北城楼、永平金光寺和鹤庆云鹤楼等明清古建筑的特点,为挺拔、古朴、端庄的四层建筑,高20多米。一层为合座,在上面建楼。台座用大理方块石砌成,有9米多高,十分坚固精美;台座顶四周是用大理石栏杆做成的围栏,显得美观大方;台座的四方开有古色古香的楼门。上面三层楼室的门是剑川木雕格子门,窗是木雕花窗,雕梁画栋,彩绘装饰。楼顶和屋檐是青瓦木梁、四角起翘的斗拱飞檐,梁柱纵横相连,四面八方互相呼应,好像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再配上莲速状的宝顶,整个建筑气势恢弘,古朴庄严。

 

 

 

 

 

登上五华楼苍洱风光尽收眼底,城内青瓦坡面的白族民居、雄伟的东南西北四门城楼也一览无余,五华楼已经成为大理古城内的制高点,是观赏古城全貌的首选之地。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