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花雪月的大理,在阳光灿烂的苍洱间,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狂欢会——绕三灵(时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届时,人们将会载歌载舞、狂欢娱乐,整个苍洱都将沉浸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之中。你,来吗?
绕三灵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的盛大集会。它既包含着对神灵的朝拜,又充满着以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的纵情歌舞,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俗活动。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灵
三灵指“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
活动形式
在大理有句俗语:"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
第一天经“佛都”崇圣寺三塔,沿苍山脚向北“绕”到五台峰下喜洲庆洞庄的圣源寺。圣源寺以供奉“中央本主”南诏清平官段宗榜而有“神都”之称。这里成为“绕三灵”的中心活动地点。人们先在此烧香磕头,唱诵经文,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然后到野外跳起霸王鞭、八角鼓舞、唱曲对歌,尽兴狂欢,通宵达旦。
第二天又继续载歌载舞经喜洲各村庄“绕”到洱海边河矣城村号称“仙都”的金圭寺。
第三天再沿洱海边来到大理城东的马久邑村,在此地的本主庙歌舞、祈祷后尽欢而散。
活动特点
“绕三灵”活动的特点,除了向本主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内容之外,主要在于其歌舞活动所表现的男女情爱无所顾忌,放达不拘。每个歌舞队列领头者均为男女巫二人,他们以一手共执一株齐人高的树枝,另一手分别挥舞牦牛尾和花手巾,边舞边唱,引领着队伍缓缓前行。
树枝上挂着红绸系着的葫芦,据说葫芦象征母腹,红绸象征阴血。他们口唱的调子称“活恩枯”直译为“花柳曲”,一唱一和,类拟相声的逗和哏,皆以男女艳情和生育为内容,幽默风趣。其后的歌舞队列,唱的也都是充满艳情的调子,跳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舞,舞姿多有男女背靠背、心合心、脚勾脚等形式,无拘无束地表达着炽热的情感。
活动渊源
对绕三灵活动的形式,史料多有所载。明代一些野史称:“此俗一传数千年”,“敬祖思源,延续后代,男欢女恋,日夜作歌,无老少之忌,共游歌于苍洱之间”,并记有当时人们赞美绕三灵的白族民歌曰:“唱尽人间欢乐歌,男女老少共享乐,三都盛会古人定,情合意也合。”清代杨琼的《滇中琐记》也载:“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泛,男妇坌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相传起于南诏。”
传说
在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四种传说:
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
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
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三灵民俗盛会。
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据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干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
活动意义
有的现代学者认为,绕三灵既是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节日,也是古代男女追求性爱自由的遗风。至今活动内容虽有增减,较之古代更讲文明而大体形式依然如故,充分显示着白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巡游空间广阔,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
文章综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