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游玩攻略
发布日期 2017-04-17
最全的大理古城游玩攻略
938年,南诏国第七代王异谋寻迁都大理,古城历经唐、五代、两宋时期六个地方政权王朝的变更,一直是祖国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人文景光和浓郁的名族风情,使她成为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明洪武十五年所建的南城楼,当地人称双鹤门,传说大理的祖先跟随两只仙鹤来到这块富饶的土地繁衍生息,所以大理又称鹤拓。触摸这些斑驳的城砖,彷佛看到离逝的六百年岁月。
沿着城楼往西走,云层半遮的苍山越来越近,指尖还留有城砖的气息,温顺的绿色植物却在砖缝中开出花来,不禁感叹:时间太短,而路途太长。清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题字‘文献名邦’意指大理人才辈出,典籍厚藏。大理国317年的历史中,提倡举国信佛,因此南城楼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城门后藏有佛龛的城楼。
连接南北城楼的复兴路,是大理古城棋盘式格局的主干道,串联着古城中的大街小巷,灰青色的石板和道路两旁屋顶的青草诉说时间的变迁和风雨的痕迹。多年的雨水冲刷已让墙体露出鹅卵石结构,白色的墙面上精致淡雅的水墨画也已满眼沧桑,在过往的岁月中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温婉绵长的故事。
大理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在洱海地区繁衍,经历过唐、五代、两宋时期六个地方政权王朝的变更,古都建筑风格在复兴路完整诠释着。傍晚伊始,两旁店面向道路投射的温暖灯光与灰青色的石板勾勒出光与影的旋律,踏着油画般的风景感受大理的历史变迁。
现已是大理市博物馆的杜文秀帅府位于复兴路中段,原身为康熙二年所建的云南提督衙门。1856年滇西爆发以杜文秀为首的反清起义,起义军攻占提督府,推荐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改提督府为元帅府。
1872年起义失败,为救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屠杀,杜文秀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胆,穿上大礼服,赴清军大营而死,年仅49岁。后清政府恢复提督衙门,1988年改为大理市历史博物馆。其中分为历史文物展厅,四合五天井和碑林区等。
登上五华楼可将大理风光一览无余,所有的情绪都将被拉到尘封的历史中。五华楼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56年)是当时的国宾馆,1999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据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五华楼分为钟楼和鼓楼,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古城有座钟鼓楼,半截入在云里头,初一烧香,十五才能回过头”是当时大理古城中流传的一句话。它也是古城的至高点,在这座巍峨的古城楼的灵魂里,无形之中都在诉说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水,是一种精神,更是这苍洱之间柔软的灵魂。过去,大理古城内除了来自苍山的溪水,还有很多地下井水。这些水质甘甜的古井分布在古城各处,井水就成为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人们后来用井的名称指代一条街道或者一片生活区。红龙井,集大理古城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于一身,许多游客都会由衷赞叹:“古城之美在于水,水美不过红龙井。”晚上,很多古色时尚的酒吧吸引着伫足的游客,在灯火阑珊的小径上,听着水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谧。
白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一个包容的民族。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相继征服了中亚和西亚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在返回征服中原的战争中,把伊斯兰教国家中的许多穆斯林编入了“探马赤军”。
这只军队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到达云南后被派驻到许多地方,伊斯兰教进入大理,所以元代大理建过很多清真寺,通过混居,大理形成了许多信仰穆斯林的团体,并且保留了更多穆斯林的传统,这不难从大理的一些饮食习惯中发现。
武庙是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是整座古城的文化精髓和集会中心。它全面展示着大理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也是大理武文化和财富崇拜的象征。武庙除供奉关帝外,还供奉了当地老百姓信仰的63位本主,迄今为止是全球三万座武庙当中唯一的一座本主武庙。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春醮会,向关帝祈五谷丰登,然后在武庙看表演,听洞经古乐、进行商贸交易、逛集市摊点,十分热闹。
将吉利两字拆开就是“士人口禾边刀,不枉坡上走一遭”。每年端午节晚饭过后,古城居民都会到吉利坡走一走,据说能除百病,这个风俗也叫游百病。对生活的期望让大理人民的脸上总洋溢着温和,闲适的笑容。
高山大叶榕是当地的风水树,两棵苍天大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树,千年的岁月中沉默地在尘土里安详,在空中飞扬,没有悲伤,没有寻找,相互依靠,相互欣赏。它们中的一棵叶子比较大,开白花,称之为雄树,另一棵叶子稍小,开红花,称之为雌树,夫妻树因此得名,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象征。
与复兴路垂直的人民路是大理古城内的一条东西主干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中正路更名为人民路,这是一条年轻街边艺术家集聚的街道,“自助购物”小摊随处可见。
当你身着一身布衣,一双拖鞋出现在这里,没有人会觉得你与众不同。听着酒吧的音乐借着路边的灯光阅读明信片上古老的文字,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我们已然逝去的青春年代。人民路也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第二洋人街。
大理过去有“妙香古国”之称,当地居民大多崇信佛教,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大理自古就成为多元宗教文化的汇聚地。除佛教外,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派别都在大理古城留下了其活动的痕迹,这就是古城内众多精美的寺观教堂,天主教堂是这些宗教物质文化载体中的建筑精品。
他见证着大理地区民族文化的共融、变迁、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大理民族建筑艺术的独特个性,它以独特的建筑外形,精湛的雕刻艺术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而蜚声海内外,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神父教友和慕名前来礼拜和参观。
如果你不经意间走入这条街,你似乎会感觉到身处西西里,或是在布拉格的小巷,这就是洋人街。他东西走向,青石板铺面,原名叫护国路,是一条极为古朴、祥和的街道,民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
八十年代初,来大理旅游的外国朋友日益增多,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护国路中段建立了大理市第二招待所,接待外宾。后来逐渐兴起了许多餐厅,茶馆,工艺品店和酒吧,形成一条风格亦中亦西的街道,吸引不少外国游客来此寻找东方古韵,路随人心,久而久之“洋人街”也成为了古城中的一道特异的风景。
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是大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世界上有哪个地方,连男人每天都以养花为业,武士以爱花为荣。古城居民在居家休闲的时候,都喜欢通过种花、养花、赏花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古城人爱花,也种花。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这云南的八大名花在大理古城也随处可见。
“云南山茶甲天下,大理山茶盖云南”,茶花是大理多个世纪的历史名花,而且品种也比较多,恨天高、玉带紫袍、珠砂紫袍、牡丹茶、童子面等茶花名品都可以在这条花街上见到。其实,茶花也好,兰花也罢,在这里,只要有一花,就自成天堂,一沙,就渡一个圆满世界。
大理古城玉洱路123号是祭祀清代著名将领蒋宗汉的祠堂,也是大理古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蒋公祠1985年被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曾经厚重的历史故事与如今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增添了这座清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那段已经泛黄的岁月,人们每天在期待和闲适中生活,最后一抹晚霞离开的时候,马队驮着孩童们的梦想叮当而来。白色幕布在村长的呐喊声中升起,大家互相吆喝着,带着小马扎奔来。残垣断壁上的那片幕布正在上演《渡江侦察记》,在激烈的枪炮声中,放映师低着头,抽着烟“老大儿子明年就要上初一了,学校离家很远,应该给他买辆自行车……”
他们就在那里,记录着那段流金岁月。可能是不舍得那段金色的尘封时光,于是,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就这样静静的等待着,等我们那已消逝的美好青春和永不消退的记忆。
宗教存在于精神意识形态之中,关注生死,重视永生,他其实是一种哲学,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审视现在,改变未来。这才是生命的永恒。在这里,宗教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更加的包容多元。源于融合,外来宗教的建筑形式,亦被图解、意蕴深刻、亦或改变、适应世人。
在这里,上帝也会微笑。他坚持自己的坚持,也尊重别人的坚持。把东欧盛行的基督教堂的建筑文化,融合在白族的建筑文化之中。四合院式的石木结构体系民居建筑,也淡忘了政教合一的宗教意识,在这里被世俗化、生活化。同时更诠释了所谓宗教的“神圣”——开放胸怀 大爱世人。
古城对于洱海来说,就像是自己种下的一棵树,带着他的期望,在四季更替中叶生叶落。他藏在东方的远处,让视线透过城门,静悄悄的注视着古城的成长,看着一幕幕的陈年过往。
还有栖居在这城门下的精灵,不知道是古城养育着这群精灵,还是精灵繁华着古城。岁月老去,虽遍布风雨和战火的足迹,但城门依然年轻,因为有着一群又一群的精灵来到这里,或歌或舞、或文或墨、或诗或语,沿着人民路,一直活泼下去。他启蒙着我们的开始,我们叫他洱海门。